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:格其物,致其知。即,使事物變得條理有規律,然后才能得到知識。
以下為推論解釋過程。
格物致知源于《禮記 大學》八目——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——所論述的“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”。
格物與致知 是與 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并列的兩個詞,開始時“格物”與“致知”并沒有連在一起。
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
可以解釋為:
格其物、致其知、誠其意、正其心、修其身、齊其家、治其國、平其天下。
即:
格(使規律)身邊的物、致(使到來)自己的知識(學問)、誠(堅持)本身的意(心意)、正(匡正)其心(目的)、修其身(個體、自身, 相對于家、國)、齊其家(家庭)、治其國、平其天下。
格其物、致其知、誠其意、正其心、修其身、齊其家、治其國、平其天下是遞進關系,格其物是基礎。
格、致、誠(堅持不變)、正、修、齊、治、平是為動詞。
物、知、意、心、身、家、國、天下是為名詞。
以上名詞對應的現代詞:事物、知識、心志(心意)、目的、自己、家、國、天下。
以上動詞皆可以有對應轉化的形容詞。
格其物:使“物”變得“格”,格,(動詞:糾正、使其規律),(形容詞:事物有條理的樣子,像格子一樣,有法式。)
致其知:使“知”變得“致”。致,(動詞:使來、使至),(形容詞:到來的樣子)
誠其意:使“意”變得“誠”。誠,(動詞:堅持不變),(形容詞:不可變的樣子)
正其心:使“心”變得“正”。
修其身:使“身”變得“修”。
……。
“物格而后知至”,這里的“格”、“至”是為形容詞,
總結而得出的含義
格物致知:意思是,格其物,致其知。即,使事物變得條理有規律,然后才能得到知識。
“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譯文:“想要堅持自己的心志不變,首先要得到知識、學問,要得到知識學問,在于使事物變得條理有規律。”
原文: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,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
本文作者:王哲。
出處:格物致知網(www.njzcgd.com/thread-30203-1.html)。
文章發布時間:2013年2月26日23點。
原創內容,轉載請注明作者、出處。